一场迟早会发生的对抗
电商零售和生活服务这两门生意,今天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时候。
“送外卖”的内在特质决定了,长远来看它必须要通过其他业务来盈利。电商和外卖平台,都通过提供服务而获利。同样是帮助供需两侧对接,电商可以通过减少供应链成本(比如中间商赚差价)等方式,不断释放利润空间。每一次“出厂价”和“零售价”差值的降低,都可以为所有参与者带来好处。
但外卖的供应链结构相对简单,可供优化的环节不多。
外卖平台所能进行的“产业链效率提升”,空间并不大。而且“外卖”本来就是一个辛苦生意,商家扣掉房租、人力、水电费、原料价,能赚的钱其实本来就不多;骑手团队,也需要更多、更好的保障。接近民生的现状,决定了外卖这门生意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让利,必须反哺生态。
过去几年,美团和饿了么在骑手保障等方面的渐进式工作正是基于此。这也是京东等新玩家以商家佣金和骑手保障“破局”的底层考虑。
放在一个足够长的时间阶段上来看,“送外卖”生意,平台需要不断降低变现率(如佣金),增多生态支出(骑手保障等),换得更稳定的增长。放到一家企业身上来看,外卖未来也应该更多将扮演引流和培育消费习惯的角色,让企业在其他业务上变现、获利。
今年4月,“美团闪购”被升级为独立品牌,侧面证明了这一点。
据招商证券测算,截至2024年,美团闪购日均单量超过960万单,同比增速38%。闪购已经成为美团业务版图中的重要部分。
我们认为,中国外卖行业必须要经历两次飞跃,一次是从“不赚钱”到“赚钱”的飞跃,这代表商业模型跑通了,不用靠烧钱补贴来经营,供给、配送、订单基本趋于稳定;第二次飞跃是从“赚钱”到“几乎不赚钱”的飞跃,平台在外卖业务上让利生态,去到店、闪购、文旅等业务赚钱——某种程度上,这也是新旧两次外卖大战背后的关键。
发展到今天,人们需要“30分钟送到家”的已经不仅仅是外卖,甚至不是生鲜蔬果,它可能是超市百货,是服饰鞋帽,甚至可能是3C电器——外卖、闪购和电商的边界,其实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,用户也正变得越来越重叠——京东用户往往被认为是价格不敏感的,相信这部分消费者,也会愿意“30分钟送到家”支付更高的费用。
数码家电产品是闪购市场竞争的焦点之一 美团公众号截图
市场竞争、大厂配装,在所难免。其实没有谁是绝对的“进攻者”和“防守方”。
京东、阿里面临的境遇,很大程度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面。
京东的思考,或许很大程度上并非“盈利部门”的替代逻辑,而是业务发展的增量逻辑。
京东核心电商业务的竞争力是稳健的,京东自营也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优势。对京东而言,即时零售更多是作为一个高成长性的增量业务而存在——更何况作为即时零售重要品类的日百快消,京东已经当“新成长曲线”布局了很多年。京东入局外卖赛道,既可以扰乱竞争对手阵脚,更可以为自己吸引来庞大流量,起到“拨千斤”的效果。
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是,在京东整体业务版图中,线下零售布局其实相当重要。京东系商超资源丰富,本就有即时零售基因;这些年来,京东Mall、城市电器旗舰店,乃至京东七鲜超市,京东一直在加码即时零售市场。可以说,京东“电商”的边界其实是越来越宽广的,京东始终就在“30分钟送万物”的竞争之中。
这是一场注定会发生、迟早会发生的竞争。
根据艾瑞最新数据显示,京东外卖日均订单量已突破2500万单,占据全国外卖市场超31%的份额。这位新玩家,已经初步站稳了脚跟。
对阿里而言,即时零售市场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,事实上也已经布局多年。“加入竞争”其实是一件好事,淘宝在闪购业务方面具有一定天赋,比如实现线上旗舰店与线下门店库存打通;闪购业务带来的流量和高复购率,对电商主站也是一个有力的正向引导。
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日订单很快超过4000万,某种程度上,也是市场对这种投入的肯定。
不过,如今淘宝闪购和饿了么的携手,恐怕也有一些“集团协同”的味道。
美团和京东的外卖竞争,早已经不是一项业务、一片市场的竞争,而是大厂集团层面、战略级别的竞争。恐怕这已经不是单靠饿么了自己就可以应对的行业变局了。阿里不愿看到的是,“挑战者”京东外卖和“老大哥”美团外卖大战,最后的结果是饿了么被边缘化——阿里必须确保自己时刻站在牌桌之上。
今天的外卖市场,无疑正在进入“三分天下”的市场格局。我们反而希望平台更“卷”一点,相比于所谓的财务数字,外卖市场的竞争未来可以真正落到民生上来:让消费者、商家和骑手,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尊重和对待。这样的价值竞争,应该多来一些。